李小宛
英语教师弗罗莱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了自己的信用记录,上面清楚地记着她买下了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一处房子,贷款为4.8万美元。她被弄糊涂了,自己从未去过那座远在1400公里之外的城市,更没买过什么房子。 与这位女教师的遭遇相仿,当加州的玛丽·弗兰克接到纽约银行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应付一笔11000美金的信用卡帐单时,她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她压根儿就没有一张纽约银行的信用卡。 近几年来,美国有数十万人没等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成了这个国家增长最快的高科技犯罪——身份盗窃犯罪的受害者。他们的姓名、住址以及其他个人信息被几百或上千公里之外的另一个人用于犯罪,受害者不仅在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而且还会背上信用不好的坏名声。 身份窃贼获取他人身份信息的办法实在太多,在美国,申请信用卡、电话帐户、因特网帐户等等都需要提供一系列的个人资料,而得到这些资料的公司有时会把这些资料再转售给其他公司。这样犯罪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社会安全号码是美国人最重要的身份号码,诸如行车驾照或选民登记表、学生成绩报告单、甚至还有保修卡等相关文件上均有记载,成了一把打开个人资料档案的钥匙。而由于社会安全号码经常出现,所以犯罪分子要想搞到某个人的社会安全号码很容易。因特网的应用也是身份盗窃案件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窃贼只要利用个人电脑进入存有公开个人信息的公共服务系统和商务系统数据库,就能在那里查到许多详细信息记录。这些信息之所以统统可以上网查询,是因为这些都不是享有个人所有权的信息,他们可以将它卖给任何愿意为之付钞票的人。 在美国,上网找有钱人的姓名方便得就像随手翻电话号码本一样。犯罪分子一旦物色好了作案对象,他们就要找出他的社会安全号码或其他特别身份识别码,有了这些个人资料,窃贼便可用假冒的身份申请驾驶执照、电话帐户、汽车贷款和购物卡。他们还可以用盗来的身份冒领福利基金,如养老金和社会保险金。 一些受害人自己也说不清他们的身份信息是如何落到窃贼手里的。信用欺诈的受害人往往损失的不只是美金,他们还得为此修复受损的信誉,否则将会留下不良的信用报告,银行帐户可能会关闭,他们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甚至要坐监狱。